艺术与娱乐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希腊前财长:在“技术封建时代”,谁是“佃农”?

张璐诗:亚尼斯•瓦鲁法基斯的新书提醒人们思考,在算法替人类制造欲望的同时,人们也都在为“云资本”提供无偿劳动力。
2023年10月13日

听布克奖华人评委谈谈书写与阅读

陈琼玛表示,在担任布克奖评委的大半年里,她每月都要完成高强度的阅读和讨论。评委遴选作品的出发点,并非因为某个热门话题,而是更加看重写作的细节。
2023年10月8日

托马斯•豪斯雅戈:孤勇的能量

范庭略:在这位经历过人生高峰与低谷的艺术家看来,提醒人们以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关注生活,是雕塑的重要使命。
2023年9月22日

展览“抓住这个瞬间”:佳作的雄心与迷失

Chelsea Chen:虽然拥有教科书般的展品,但这个汇聚了众多大师的展览,最终还是呈现出了几分博览会的调子。
2023年9月15日

“逍遥音乐节”的小社会

张璐诗:“最后一晚逍遥音乐会”的现场挤满了观众,闷热的皇家阿尔伯特大厅内,民族情绪、多元文化和不同政见也交融在了一起。
2023年9月15日

德基艺博馆:让300年古今中外的鲜花同时绽放

薛莉:策展人印象派大师卡米耶•毕沙罗的后人乔金•毕沙罗强调: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东西方二元对立。
2023年9月15日

在远去的槟城遇见毛姆

在小说《门屋》中,陈团英以作家毛姆的经历串联起一个虚实交叠的故事,重现了上世纪殖民地时期的槟城以及那里的人物与往事。
2023年9月14日

梵高人生最后两年的杰作

吴可佳:梵高在人生末期经历了来自病痛和友情的双重打击。但梵高生命的最后两年,却被公认为是他艺术才华的绽放期和创作的巅峰。
2023年9月8日

人到中年的“乐与怒”

范庭略:年轻时把听摇滚乐当做情绪发泄的出口,到了中年,生活的小溪已经不需要出口了,它流得到处都是,但越流也越发黯淡和浑浊。
2023年9月8日

“奇幻作家可不可以写他们没有亲自骑过的龙?”

崔莹:匡灵秀的新作《黄面孔》,通过讲述一场文学剽窃案之后接踵而至的风波,揭示了在美国出版界生存的残酷和孤独,以及种族偏见对写作的约束。
2023年9月8日

周豪Zax与他的电竞梦

陈泓宇:在中国电竞行业的20年里,极少有企业家能像周豪Zax一样,有着创立新闻门户网站Replays.net (RN) 、电竞职业俱乐部WE、电竞赛事组织StarsWar、以及直播MCN机构伐木累的经历。
2023年9月6日

人工智能正在无情扩展人类想象力的边界

桑希尔:人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人造版本的现实看起来比现实本身更加逼真的世界。这会有什么问题?
2023年9月1日

游走在两个世界间的印象派画家

安妮:安大略省美术馆的一次特别画展,展现了19世纪末期的两位北美女性印象派画家跨越文化汲取灵感,并致力打破传统禁锢的人生。
2023年9月1日

“训练祖宗”:一家温州美术馆的社会学实验

薛莉:90后创始人兼馆长潘宏政,希望借助美术馆平台,开展他最感兴趣的社会学研究与实践。可能吗?
2023年9月1日

克劳福德:人工智能的“终结者将至”假象

崔莹:《AI地图集》一书的作者表示,有关人工智能的叙述容易倾向于未来主义,这会让人们忽视它当下正在影响着什么。
2023年8月29日

李翊云:故事的主人公早就在那里,我只需要找到他们

崔莹:通过讲述两位法国少女策划的一次文学骗局,李翊云希望探讨真实和虚构、流放和野心等议题,她的《鹅之书》也因此同时弥漫着童话的氛围与绝望的气息。
2023年8月25日

《奥本海默》与其同侪:当代电影的“响”与“不响”

魏宁均:选择缄默的,摆动了命运的钟摆;狂热躁动的,却无以为继。这种“响”与“不响”,同样存在于《奥本海默》所扎根的电影行业中。
2023年8月25日

从刘益谦王薇藏品拍卖谈艺术品流传

薛莉:收藏家刘益谦与王薇将在香港苏富比释出50多件藏品。艺术品的流传,背后有什么规律?
2023年8月25日

爱丁堡艺术节上的“反英雄”与“反歌剧”

张璐诗:布莱希特表现浮生百态的作品《三分钱歌剧》登陆爱丁堡艺术节,工业感的舞台和朋克式的表演,为剧场增添了一种“双重现实”感。
2023年8月25日

航海家伊莎贝尔•奥蒂西耶:身处险境教会我时刻做好准备

这位传奇女性航海家曾经面对过狂风巨浪和生死险境。她说,置身自然是一种“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恶而改变。
2023年8月18日

喝威士忌的时候在喝什么?

范庭略:对于那些自诩钟爱威士忌的人们来说,他们是看上了这种烈酒的金融属性,还是它的社交属性?
2023年8月18日

荷比•汉考克:爵士乐是无限的

这位曾在不同年代深刻影响过爵士乐的音乐家认为,爵士乐与人类在面对极端困境时的精神能耐相关,是将困顿转为积极的药方。
2023年8月18日

克里斯托弗•诺兰:《奥本海默》是一部终极抢劫电影

和诺兰共进午餐,他为何说《奥本海默》是一个警示性故事?他如何回应“芭本海默”现象?身处罢工风潮,他又怎样看待好莱坞的“存在感危机”?
2023年8月11日

《封神第一部》:殷商风云背后的服化道

郑静:在影片的神话体系构建中,服化道细节的重构与取舍是创作的关键部分,它是殷商的,又不完全复刻殷商。
2023年8月11日

《芭比》:粉红色的泡泡糖

非非马:女权主义与父权制、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原本格格不入,但现实却是:几种力量混居同一时空,彼此角力纠缠。《芭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这种博弈。
2023年8月4日

“芭比”电影中的女权主义和消费主义

杨方曦:这种IP和影视的结合不仅能够吸引现有的玩具消费者,还能降低新消费者教育成本,提高影片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稳妥的战略。
2023年7月28日

芭比,刺破父权

袁漪琳:看到《芭比》,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确实行将至远。毕竟“成为女性”这件事本身实在太让人着迷了。这就是这抹芭比粉的闪耀能如此经久不衰的原因。
2023年7月28日

对话田霏宇:每个展览都有自己的时刻

和UCCA的馆长聊聊,一位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人生,为何对今天还能有所启迪?一家立足当代艺术的机构,又为何要去回看艺术的“昨天”?
2023年7月28日

“大师展”遍地开花,下一步在哪里?

魏宁均:艺术“大师展”在中国时下的繁荣,并不意味着孕育大师的生态已然完备,当“大师展”不再成为一个名片,或许才是成熟的开始。
2023年7月28日

“体验感”为何拯救不了宜家城市中心店?

郑静:城市中心区域客流量大,有机会增加到店率,这是真理。但到店的客人未必就是目标客群,也有可能是虚假繁荣,也是真理。
2023年7月28日

《蒂什》:回忆一位用才华关注困苦的摄影师

崔莹:这部自传纪录片,讲述了一位专注拍摄英国“灰色地带”的摄影师,通过作品寻求关怀与抗争的一生。
2023年7月21日
|‹上一页‹‹234567891011››下一页›|